close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標題:

怎樣才是行星?

發問:

請詳細回細回覆我!!!緊急做功課!!!!

最佳解答:

太陽系行星四大條件 1. 清除軌道內其他星體(即是該區域內最大天體) 2. 有足夠大的質量,能依靠自身的重力,通過流體靜力學平衡,使自身的形狀達到近似球形 3. 天體內部不能發生核聚變反應 4. 圍繞太陽運行 冥王星只符合第3和第4,但海王星則符合全部要求。 冥王星的資料: 直徑 2 360公里 質量(公斤) 1.3x1022 與太陽平均距離 5 913 520 000公里 軌道半徑(天文單位) 39.4817 公轉速率 4.74公里/秒 公轉一周時間(地球年) 248.54 自轉一周時間(地球日) 6 日出時間相距(地球日) 6 質量(地球=1) 0.0022 密度(克/立方厘米) 2.03 表面重力(地球=1) 0.04 自轉軸傾斜角(度) 122.52 軌道離心率 0.248808 軌道傾斜率 17.1417 從太陽接收的輻射量(地球=1) 0.000642 反射率 30% 最大光度 15.12 表面溫度 攝氏-233度 自海王星發現之後,科學家發現海王星根本沒有足夠的引力,令天王星偏離軌道,所以著手尋找第九行星。結果在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在雙子座附近找到了冥王星。冥王星是太陽系最細小的行星,直徑只有2360公里。在1978年,冥王星的衛星被發現,這衛星被名為卡倫,名字的來源是希臘神話中通往冥界的划船人,卡倫體積太約是冥王星的一半。 2006年8月24日,IAU(國際天文聯會)通過新的行星定義,令冥王星從行星一列上除名,成為矮行星(Dwarf Planet)。 冥王星有一個十分稀薄的大氣層,在1988年被發現,由氮、甲烷和一氧化碳組成,表面壓力比地球少100 000倍,但相信仍可能存在天氣、風、化學作用等情況以及存有電離層。 發現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後,科學家發現兩個星體加起上來,也無法影響天王星和海王星,所以相信還有第十行星,稱為X行星。科學家推測X行星的體積與天王星相同,不過質量較少,它與太陽的距離,是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的三倍,而且軌道接近垂直。除X行星外,可能還有更多的行星存在。 美國太空總署在2006年1月發射一艘名為New Horizons的無人探測器,預計在2007年2月到達木星並用木星的引力加速,然後於2015年7月到達冥王星,探測冥王星和其衛星卡倫,以及冥王星所在的庫伯帶。 參考資料: Yahoo!

其他解答:

行星定義 儘管行星這個名詞已經被使用了數千年,但令人驚訝的是在2006年8月24日之前,科學界始終沒有給行星一個明確的、可以被接受的定義。因為在天文學家工作的領域內,數千年來只有太陽系內才有行星的樣本,而數量不多的樣本又各自有其不同的獨特性質。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覺得需要對行星做個定義,而 行星的定義也就成為這幾年來備受爭議的主題之一。 從1992年起,陸續發現了許多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小天體,而且其中也不乏與冥王星大小相當的,這使得有資格成為行星的天體由原有的9顆增加至數打之多。從1995年,發現第一個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之後,被發現在太陽系之外的系外行星,數量已經有數百顆之多。這些新發現不僅增加了潛在行星的數量,並且因為品種和性質的迥異,有些大小足以成為恆星,有些又比我們的月球還小,使得長久以來糢糊不清的行星概念,越來越有明確定義的必要性。 2005年,一顆外海王星天體 2003 UB313的發現,使得行星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因為他的體積比原屬於行星,但體積(質量)最小的冥王星要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由各國的天文學家組成負責為天體命名與分類的組織,在2006年對此問題做出了回應,發佈了行星的定義。依據這最新的定義,行星是環繞太陽(恆星)運行的天體,有足夠大的質量使自身因為重力而成為圓球體,並且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則應被稱為「小型太陽系天體」。 按照以上定義,太陽系有八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而冥王星被排除在外。已承認的矮行星則為冥王星、穀神星、和2003 UB313。 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c/Cellarius_ptolemaic_system.jpg/250px-Cellarius_ptolemaic_system.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接受日心說之前所認知的行星 在西方,行星(planet)一詞首見於古希臘語,指在固定的星空中游蕩的天體(asteres planetai)。這不僅包含當時已知的五個目前被認為是行星的天體(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也包含太陽和月亮。但是,在當時已經使用五大和七大這樣的修飾詞來指明是否包含太陽和月亮,因為行星一詞在當時就有歧義。 在日心說取代地心說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天文學理論時,太陽不再被列為行星,而地球替代了它的名額。在1610年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史稱伽利略衛星)、1659年發現土星的衛星泰坦、1673年又發現土衛五(Rhea)和土衛八(Iapetus)之後,月亮也被從行星中除名。但是這些新發現的土星和木星的衛星最初也被稱為行星,因為衛星一詞(moon)當時只被用來稱呼月球。 在1781年,天文學家威廉?赫協爾於搜尋雙星時,在金牛座中發現一顆他認為是彗星的天體,當時他沒有想到這個天體會是一顆行星。因為完美的宇宙中只有五顆行星的觀念深植在當時的科學界中。但是,不同於慧星的是,這個天體以接近圓的軌道在黃道面上繞著太陽。最後,這個天體成為太陽系的第七顆行星,並被命名為天王星。[1] 由於萬有引力的擾動,造成天王星軌道不規則的變化,導致1846年海王星的發現,並且因為海王星的計算位置與觀測位置不能符合,導致1930年冥王星的發現。後來發現名王星的質量太小,不足以造成海王星的軌道擾動,但航海家2號測量的結論是海王星的質量被高估了。 冥王星的不同於舊有的行星:軌道不能被視為圓形、質量不足以造成軌道攝動、而且不在黃道面上。天文學家因此開始思考如何給行星一個定義。 小星或小行星 被赫協爾意外發現的天王星似乎確認了波德定律,一個關於行星軌道半長徑分佈的數學函數。雖然天文學家認為這只是無意中的巧合,但是天王星的位置與預測的數值非常接近。由於這個定律也預測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未被觀察到的天體,於是有些天文學家將注意力轉移至這個區域,希望能發現新的行星。終於,在1801年,一個嶄新的世界登上了舞臺,穀神星被發現了,他正好位在預測的空間上!當時被認為是一顆新的行星。 然後,在1802年,奧伯斯 發現了(2) 智神星,這是與穀神星到太陽的距離幾乎相同的第二顆行星。兩顆行星在同一個軌道上的想法已經是不被當時認同的,但數年後第三顆(3) 婚神星也在相近的距離上被發現,而往後的數十年中,更多的天體在這個區域內被發現,她們與太陽的距離也都幾乎一樣。 赫協爾 建議將這個世界分開成為一類新的天體 - 小星(asteroids,意思是類似星星,因為他們都很小,看起來像恆星而看不出像行星的盤面),不過當時多數的天文學家還是喜歡將他們稱為行星。在1828年的科學教本,赫協爾已經過世,仍然將這些小天體稱為行星。到了1851年,小天體的數量已經達到15顆,於是有了新的方法來區分這些天體,就是在名稱前面加上序號,而在無意間就產生了新的類別了。大約在1860年代,歐洲與美洲的觀測者開始稱這些天體為小行星(minor planets或small planets)。話雖如此,還是花了許多時間才將這些小天體,包括最早發現的四顆完成分類的工作。[2]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3/2006-16-d-print.jpg/300px-2006-16-d-prin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最大的庫柏帶天體與地球的比較。 1930年,冥王星在被發現之後很快的被歸類為行星,於是冥王星的環境就被拿來與穀神星比較,開始了漫長的名位之爭。冥王星是一個冰凍的小天體,卻反常的出現在氣體巨星所處在的環境中,並且他的軌道不僅偏離了黃道平面,還會切入海王星軌道的內側。然而,在當時他是唯一在如此遙遠距離上還為人所知的天體。在1992年,天文學家開始在海王星之外發現為數眾多,而結構與體積和冥王星相似的冰凍小天體。他們認為:發現了長久以來預測的庫柏帶(有時稱為契形庫伯帶),這是短週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這種週期短於200年的彗星,來源的冰凍碎片帶。 冥王星的軌道位於庫柏帶的中間,因而它的行星身分受到了質疑;穀神星因為與其它的天體共同擁有的相似軌道而喪失行星身份的先例,讓許多學者認為冥王星應該重新歸類為小行星。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就建議在太陽系中的行星應該是質量大於在相似軌道上其他天體的質量總和的天體。"[3]雖然在1999年的國際天文聯會明白的表示還不是改變冥王星身分的是當時機,但這條質量上的限制指出主要的行星將只有八顆,也宣示了冥王星將被降級的遠景。[4] [5] 在其他一些大小與冥王星相似的外海王星天體,像(50000) 誇歐爾和(90377) 塞德娜,又挑起了冥王星不能例外於外海王星天體的議題。 在2005年7月29日,邁克?布朗和他的小組宣佈她們發現了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6] 臨時的名稱是2003 UB313。[7] 雖然發現者(和許多的新聞媒體)立刻稱呼他是第十顆行星,但是在正式的文件上,他仍然被認為是一顆小行星,使用的是臨時名稱2003 UB313,表示是在2003年10月下半月被發現的第7827顆小行星。.|||||行星(英文:Planet),日本稱惑星(惑星?)或遊星(江戶時代起的稱謂,現多出現在日本動畫或部分翻譯新聞稿件上),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恆星的天體(最新的發現表明,有些也沒有繞著恆星轉)。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 2006-11-15 18:06:17 補充: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現在已有近百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定。C8D74AB62542840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f272g 的頭像
    hsf272g

    航空百大

    hsf272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